客服热线:400-615-8698
林果

下一代网银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之道

2014年03月25日 TAG: 本站

下一代网银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之道

 

来源:IT168网站

 

新一代网银如何创新?每家银行的主导思路不尽相同。各大银行都基于自身业务特色展开了一场金融创新的极速竞赛,业界也都在探讨下一代网银究竟该怎么发展。


中国的网上银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96年试水互联网到2000年之前,网银的主体特征都是信息发布;从2001年到2009年集中建设发展起来的网银是以交易渠道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工行、建行、农行等国有大行,网上银行的业务承载力已经达到70%;从2010年开始,各家银行都在考虑创新的问题,新一代网上银行应运而生。

对于新一代网银如何创新的问题,每家银行的主导思路不尽相同。比如交行是以移动、手机银行为特色,重点在客户端的应用;比如建行着眼于社区、创新应用的发展,做了很多电子商务方面的尝试;再比如广发从体系上构造了一个全新的网银架构……一时间,各大银行都基于自身业务特色展开了一场金融创新的极速竞赛,业界也都在探讨下一代网银究竟该怎么发展。为此,笔者采访了中国网上银行促进联盟秘书长、宇诚网络董事长曾硕先生。

渠道、产品、信息、互动存在缺陷 制约传统网银的发展

业界目前盛行的新网银概念,诸如体验、开放、服务、营销等,其实质都是针对传统网银的局限而言的,传统网银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发展到目前为止也确实存在一定缺陷,曾先生将其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传统网银是封闭的自助式交易渠道,只承载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只提供银行的交易功能。客户想要使用这些功能,都需要自己发起。所以,网银都是纵向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业务像是锁在保险箱里,客户只有通过各种验证,打开保险箱才能使用。

第二,银行缺少真正便捷的支付产品。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之一,但是现在银行却没有一个真正能够称得上便捷的支付产品。

第三,银行缺少客户之间的关系信息以及客户的行为信息。虽然银行拥有大量极具商业价值的客户资源。但仅停留在账户信息表层,并未真正深入地了解他们。大部分银行都缺乏对客户关系、客户行为的掌握与分析。例如,两个同事之间(他们的工资卡属于同一家银行)要进行一笔转账,如果银行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无需考虑这笔转账会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反之,如果一个账户在短期内收到很多和它无关账户的汇款,那么银行就需要将该账户监控起来。

第四,银行被动地等着客户提出服务与产品需求。客户经理缺少有效的交互工具去找客户,同时也缺少有效的系统支撑去帮助客户。由于对客户数据的缺乏致使银行缺乏对客户的了解,更没有足够的服务及风险控制手段,只能被动地等着客户上门。所以银行客户经理基本给与不了客户过多主动服务。网银联盟秘书长曾硕向笔者介绍道:作为客户,我需要银行的一项产品或服务,这是我自己的事,不是银行的事,也不是客户经理的事。相比之下,我在美国买车,配置、价格都谈好,付款的时候只需要打个电话给银行客户经理,付款是他的事、银行的事,不是我的事。

电商及新媒体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冲击与启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网银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微博、Facebook、淘宝、支付宝、拍拍贷等的崛起,它们一方面不断地侵蚀着原本属于银行的客户群体,同时,也启发银行尝试利用互联网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

对于银行而言,互联网意味着什么?曾硕认为,以下三点是必须特别关注的。

第一,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把客户的生活呈现在银行面前,让银行的服务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从而使银行与客户之间产生前所未有的粘性。

第二,网上银行势必要从原来单纯的交易渠道,逐渐成为银行最主要的经营平台。银行不论在对内的协同方面,还是在对外提供服务、展开营销方面,都将依赖于互联网平台形成新的应用模式。

第三,如果说过去银行所做的全部努力都是要把客户留在银行,那么未来银行的努力方向是把服务留在客户身边,利用移动终端,强调场景化,随客户的需求而变,即金融服务的随心、随行。

银行观念、体系、业务模式三重转型,时不我待

谈到互联网的手段为金融服务转型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与支撑,曾硕认为,银行要在三个方面做相应的转变。

一、 观念的转变:你的事我的事(流程和产品方面)

银行的管理者、经营者以及系统的建设方,都需要考虑在产品和流程的设计与规划方面,究竟是客户的事还是银行的事。

新一代网银如何创新?每家银行的主导思路不尽相同。各大银行都基于自身业务特色展开了一场金融创新的极速竞赛,业界也都在探讨下一代网银究竟该怎么发展。

再比如产品的差异也很有意思。我们使用支付宝的时候,不会想到支付宝是别人的东西,我会认为它是我的,我在控制和使用它给别人付款;但是如果我通过银行进行支付,银行的业务环境、流程会让我觉得它不是我的,是银行的。因为不方便,我需要登陆、验证、寻找对应的功能按钮等等一系列动作,它不是使用流畅的、真正让我自己喜欢的产品,曾硕如是说。

二、 体系的转变:开放平台、跨界创新、智慧银行

网银过去一直是一个封闭的、银行专属的系统,它的业务和服务并没有真正开放到互联网环境中去。银行敢不敢抛开现在这些同质化很严重的传统体系,做一些跨界的创新?比如,贷款能不能是卖方贷款而不是买方贷款,银行的信用服务能不能与供应链有更紧密、更直接的联合等等。通过这些业务拓展、通过与外部资源合作,最终获得更丰富的、体系化的数据,才能够真正支撑所谓的智慧银行。

三、 业务模式的转变:金融服务生活,从随时、随地随行、随心

过去,包括银行、移动、联通等在内的这些机构都是一个模式:不管是物理网点还是网上营业厅,都是坐等客户主动提出服务请求与产品需求。银行的服务能不能真正走出去,从被动等待客户光顾,转变为在任何客户需要的场景里适时的满足他的需求。

金融服务转型依据——顺时而动、顺势而为

过去,国内金融领域还是一个严监管和受保护的领域,银行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因此产品、服务同质化较为严重。而在互联网大潮下,面对许多第三方机构的业务蚕食,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银行已无法再延用传统的经营思路,创新势在必行。

曾硕认为,首先,对客户的服务手段和能力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对客户而言,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银行能与自己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是常规的服务关系,还是更积极主动的共赢的关系?银行对客户服务的手段和能力究竟如何?

其次,电子银行势必成为银行服务客户最重要的手段。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确感知到,银行客户去网点的次数十分有限,且还会越来越少。不论是现在,还是银行未来发展战略中,电子银行都是银行服务客户的最重要手段。

最后,开放服务是提升服务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中有很多奇迹,有马云的奇迹、Facebook的奇迹、新浪微博的奇迹。这些奇迹背后的支撑平台,发展都非常迅猛、业务量非常大、注册用户数量非常多,它们的成长速度、创新动力和模式,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启示,那便是:开放是实现这些飞跃发展的必经之路。

实际上,银行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地缘优势、网点的优势、监管的优势、规范性的优势。以银行的公信力为例,媒体上鲜见对支付宝或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安全案件的报道,而银行如果出现类似事件便会引起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这说明公众对于银行的要求更高。另外,银行的客户要么是实体的、落地的商户资源,要么是拥有不同支付能力的个人;同时,银行体系的规范性和坚固性,都是互联网环境下不可或缺的资源优势,也是其他互联网企业不可能具备的优势。对于银行,如何顺时而动,顺势而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何有效聚合固有优势,如何更好地借鉴社会化网络的创新模式,是金融服务转型的制胜因素,曾硕说。

背景介绍:

曾硕: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任北京宇信易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

曾任南天科技集团金融市场总监、软件与系统集成部总经理、信息产品部总经理、企业研究发展部总经理。

2000年创立北京易诚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银行渠道的发展策略和应用软件产品开发。易诚世纪于2006年与北京宇信鸿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并,成立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

2007年3月宇信易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

2010年成立北京宇信易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

本文链接:http://www.linguo.cn/product/html/26.html转载请注明!
扫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林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1027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