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生:余额宝规模达万亿也不会带来颠覆性冲击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在执掌中国资产最大的银行8年后,2013年杨凯生退休。在其任内,工行净利润连续在全球银行中排第一,被称为最会赚钱的银行。财报显示,2013年工行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26.49亿元,平均每天赚的利润超过7亿元。但杨凯生说,在工行期间,当他及银行管理层看到这家银行的信贷资产每年都在快速增加时,他们的担忧大过喜悦。银行资产的扩张同时也意味着经营风险的增加,这让他很着急。
如今的杨凯生也许不用再担忧工行的风险,但这位老银行人依旧在为银行业忙碌着:2014年3月3日,中国银监会聘请杨凯生担任银监会特邀顾问。这是银监会首次聘请其监管的银行机构的原负责人担任特邀顾问。
在银行业监管面临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双重冲击的情况下,银监会坦言,聘请杨凯生是为了有效了解新形势下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使监管政策更加务实管用。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业面临转型压力,稳健经营路在何方?同业市场“钱荒”阴霾挥之不去,社会融资总量又同比减少,银行业如何缓解资金饥渴?当前兴起的民营银行设立潮又将如何演进?在日前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于广西南宁举办的绿公司年会上,已过耳顺之年的杨凯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就上述热点一一做出了解答。
银行依赖信贷是不健康的发展方式
央行[微博]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已经高达5.6万亿,但去年6月以来,银行间市场屡闹“钱荒”,反映银行间借贷利率的隔夜shibor一度升至13%。很多业内人士抱怨信贷资金过度投向了产能过剩的行业和房地产,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真正需要钱的中小企业却不得不支付高额的借贷利率。杨凯生认为,降低银行信贷比重,加强多层次资本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才能真正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近5年“四大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问:您如何看待去年以来频现的银行资金紧张现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如何解决?
杨凯生:从流动性角度来看,现在不存在流动性资金紧缺的问题,银行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实际上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现在经济发展的问题关键不在于钱紧不紧,而在于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中国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这种间接融资方式的比重应该下降,应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使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能够高效率地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
问:降低银行信贷占总融资的比重,将会对银行业带来什么影响?银行应该如何应对?
杨凯生:降低银行信贷所占融资的比重,势必对银行业传统的利差收入带来影响和挑战。需要银行进行转型,继续降低信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
银行要走出一条总资产规模不无限扩大,而盈利能力却可以持续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银行完全依靠信贷,是非常不健康的发展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银行受到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贷款增长,势必要求资本也快速增长,而这是很困难的,银行的体量比一般生产企业大,在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充资本很有难度。
银行一定要想办法从资产持有大行变成资产管理大行。在我担任工商银行行长期间,工商银行作为最大的信贷银行,当我看到每年的贷款都在快速上升时,我们管理层的担忧大过喜悦,因为高信贷资产能带来高收益但却蕴含高风险。
商业银行具体要做的是调整业务收入结构,传统的收入结构包含利差收入、资金营运收入、中间业务收入。随着银行信贷融资比重的下降,其中利差收入的比重应降低。
问:当前银行间的同业业务规模过大,一些银行通过同业拆借造成资产膨胀,业界批评此举会导致银行资产出现期限错配现象,进而滋生风险,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杨凯生:银行间肯定需要同业业务,这是融通资金的需要。但现在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同业业务超出了正常的相互融通、相互代理的范围。
所以银行间同业业务要加强监管,不监管的话会有风险。将来可以考虑规定一个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不能超过多少,以及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不能超过多少等指标,以此来规范同业业务。
开办民营银行要避免两个误区
4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企业名称核准公告显示,“企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名称被核准。这让许多人猜想这是否与腾讯参与设立的民营银行有关。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宣布,阿里巴巴[微博]、万向、腾讯、百业源等10家民营企业获得试点名额后,各地民营企业申报设立民营银行的热情更加高涨。民营银行真的就那么美好吗?对此,杨凯生给出了两个忠告。
问:您认为企业家如果要办民营银行需做好什么准备?
杨凯生:企业家如果想办民营银行,首先要将办民营银行的目的想清楚。
一是企业家想通过办民营银行获取比实业更高的回报率,这存在误读。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并不比实业高。比如,工商银行是最赚钱的银行,2013年的净利润是2600余亿元,但总资产却达19万亿元,资产回报率大概在1.36%左右。现在银行通行的全球资产回报率大概是1.13%。企业家准备从实业腾挪出资本投向民营银行时,需要考虑下这样的资产回报率水平。
二是企业家平时感觉到融资难,认为开办民营银行就可以吸收存款,进而解决自身融资难,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中国的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的股东贷款,比对其他一般客户贷款,要求限制更严。想从自己开办的银行上获取便利融资的想法是不对的。
金融规律不会被互联网颠覆
央行宣布,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72万亿元,同比少增1.39万亿元。截至今年3月底,余额宝[微博]总规模为5413亿元。很多人据此认为,人们不再习惯于将钱存入银行,而将多余资金存入余额宝等宝类理财大军。一度高达6%的年化收益率,甚至让人认为余额宝拥有低风险高收益的优点。这几乎与传统金融理念——风险越低收益越低、流动性越高收益率越低相悖。对此,杨凯生认为传统金融理念和规律不会被互联网颠覆。
问:在您看来,余额宝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杨凯生:余额宝即使规模达到1万亿元,其对于总资产达150万亿的银行业来说也不会构成颠覆性冲击。
余额宝只是使银行的存款科目发生变化,或让存款在不同的银行间转移。由于余额宝要支撑投资者的高收益,这就要求其在银行间协议存款时价格较高。有些银行资金比较富余,就不必要以高成本吸收余额宝存款,而有的银行资金相对紧缺,就愿意或者不得不用较高成本吸收余额宝存款,这就会造成存款在不同银行之间调整。
同时,原来在银行表现为储蓄存款的企业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现在变为同业协议存款,但大部分存款还是回到银行。
随着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将完全放开,存款品种的价格差异可能就会不存在了。同时,现在的余额宝另一大优势就是流动性强,可以采用T+0,方便了投资者,但当前许多货币基金为了保证流动性不出问题,都采用T+1,将来随着规则统一,余额宝的优势就不会明显了。
问:互联网金融在创新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杨凯生:不管互联网金融如何创新,传统金融的两条规律是不会被颠覆的。一是风险和收益高度相关,高风险伴随高收益,高收益也蕴含着高风险。二是流动性和收益率高度相关,流动性越强的产品,收益率应该越低;流动性越低的产品,收益率会越高。
问:怎么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竞争?
杨凯生:我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工具,互联网企业有它自身的优势,如市场反应比较敏锐、开拓意识比较强,但传统银行业也有它自己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资金实力、客户群和金融应用人才上,还因为它有传统的金融经营理念。
因此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之间是互相融合和取长补短的。比如,工商银行现在通过非物理网点办理的业务(通过电子银行、电话银行、ATM自助设备)占到整个业务量的80%,只有20%的业务在物理网点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