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大数据,动态信用定价体系不是梦
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未来,基于全面、动态的信用定价体系,整个金融业态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那些掌握了独特数据资产的公司,很可能重新定义金融业态。
去年很热的一个词,叫互联网金融。我们在讨论互联金融的实质时,提出“互联网可能会颠覆金融,但是大数据一定会重构信用”。从大数据视角审视现代金融业,每一个金融产品,每一次金融行为,都是数据的或增或减,或离或聚。
纵观金融信息化历程,金融产品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但是金融行为的数字化程度就非常低了。以证券交易为例,交易所仅仅是记录了客户申购成交的数据,并没有记录人们观察个股行情的数据。以金融贷款为例,银行只是在审核放贷环节对企业的各种报表左看右看,但在放贷之后,却难以获得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动态数据。这不仅仅造成经营上的被动局面,甚至面临被新兴互联网公司蚕食市场的风险。这里所说的互联网公司,并不一定是现在如日中天的腾讯、百度等——可能是正隐藏在某个角落,突然现身则可能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互联网公司。
未来,基于全面、动态的信用定价体系,整个金融业态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中我们看到,那些掌握了独特数据资产的公司,很可能重新定义金融业态。下面将以普通信贷做说明。
为方便行文,笔者将信贷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贷前、贷中和贷后。传统上,银行一般极为重视贷前审核,但是往往在贷出后,就缺少审核检查的手段了。贷出去的钱才是银行的资产,换句话说,银行的大量资产事实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只有当受贷企业出了问题,银行才一窝蜂地上门逼债。
绝大多数人对住房贷款都不陌生。在签署贷款合同之前,银行要你出示各种证明,尤其是收入,要求打印出长长的收入流水清单。如果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收入标准,对不起,这笔贷款就泡汤了。事实上,过去的收入水平不一定能反映贷款人未来的收入情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原来在外企摩托罗拉工作的高级白领,可能是银行最为青睐的客户群体之一。但是谁能料想,几年之间摩托罗拉公司就被收购了,随之而来就是大裁员。所以当下的收入水平并不能令银行的住房贷款“高枕无忧”。
而在工业和商业领域,大量的贷款多是处在无法监控或者难以监控的状态之中。这是银行经营面临的莫大风险。
如果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分别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阶段采集关键数据,建立信用评估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式,运用数据挖掘能力,就有可能在这三个阶段,完全颠覆银行的作业流程,甚至是经营思维。
据笔者了解,“金电联行”已经在这方面有成功实践。他们开发出一套模型,定量计算是否应该给某家公司贷款,应该贷多少,还款周期应该设多长,出现哪些问题会导致贷款回收的风险增加等等。自成立以来,其业绩增长迅猛,累计贷款余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单笔信用贷款最高(无担保、无抵押)达到6800万元,大部分贷款金额集中在300万~1000万之间。
在“金电联行”的模式下,一切信用、风险都是可以计算和量化的。贷前,根据300多项指标来计算贷款企业的信用评分。贷中,有200项左右的指标来计算应该为企业提供多少贷款。贷后,有1000多个指标,监控每一笔贷款的风险变动曲线,风险一旦超出警示值,就会引发警告。通知银行贷后服务人员,跟踪、验证单笔贷款的风险情况。
利用大数据技术,“金电联行”实现了贷款的全程动态风险评估。看历史,决定是否应该给企业贷款;看当下,决定贷款总量;看未来,监控每一笔贷款的风险。历史、当下和未来都能找到数字化的定量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用来监控贷款风险的指标超过了是否决定放款的指标,这与传统银行贷款过程形成鲜明对此。
“金电联行”案例体现了大数据在金融信用评估、风险控制方面的价值,即能够从金融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持续、动态地评估每一项银行资产的风险。
从工业时代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看,在大型的物流集散地,金融业往往会兴旺发达,也就是物流引领资金流。而在信息社会,数据才是整个金融业的枢纽。谁能够掌握企业信用数据,谁就具备了引导资金的能力,即信息流决定资金流。再将视野放大,谁掌握数据,谁就可以号令现代服务业。
从更广义的层面讲,要想达到大数据金融的最低要求,企业必须从工业、商业和人们的各种行为等领域获取到各类数据作为基础支撑。大数据如火如荼的发展,为大数据金融的诞生提供了土壤。随着网络带宽、数字终端设备的爆发式增长,人们越来越多的行为被数字化,大量的数字化行为形成数据资产的一部分,数据资产进一步信用化,慢慢构成社会信用的基础。此过程即行为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信用化。到这个阶段,动态的风险评价机制,就不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而可以扩散至各行各业,甚至是每一个人。
畅想这段社会进程,必将伴随着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那些新兴的、以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为武器的企业,将会重新定义各个行业。金融业在此历史进程中,必首当其冲。
相关链接:对“大数据思维”的理解
“大数据思维”本质是对社会、经济、产业、投资甚至包括科学研究的一种全新视角,大数据是超越信息产业的。从数据视角来看,大数据无非是信息化深入应用的代名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原来看似不相关联的、孤立的行业、事件、社会现象,在数据层面呈现惊人的一致,都是数字“0”和“1”的组合。以此观之,大数据是大家在“认知”层面的一次革命。
具体到产业界,“大数据思维”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认识到以数据资产为核心,重构商业模式、升级产业生态的机遇;第二,认识到数据的自由流动,将大范围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引发组织结构的巨变,即工业时代的“科层组织”(bureaucracv)让位于更具创新活力的“中间市场”;第三,认识到落实大数据思维的最佳实践是“泛互联范式”,也即“终端+平台+应用+大数据”四位一体的业务组合。上述第一方面涉及企业战略选择,第二方面涉及组织变革,第三方面则是实现路径。
对企业而言,“大数据思维”是告别旧经济、走向新经济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