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银行业发展新机遇白皮书发布
来源:赛迪网
《互联互通新时代,无处不在慧金融——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银行业发展新机遇》白皮书发布。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的开放特性与传统金融高度融合的产物。目前互联网巨头、大量的创业平台、传统金融机构、运营商及垂直行业领先者纷纷跨界,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对传统金融而言,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IBM与Gartner紧抓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携手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并发布了《互联互通新时代,无处不在慧金融——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银行业发展新机遇》白皮书,为传统银行业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实现面向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方向,从而帮助各类银行推动自身能力再造以及数字化创新与转型。
驱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宏观因素:
1.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的时代——通过云端服务,企业轻松获取IT资源与服务;借助对大数据的洞察,银行可以创造更为创新的客户交互、实时精准的风险控制、高效灵活的运营流程;随着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兴起,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孕育出碎片化的金融业务。
2.客户转变:
随着新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决策力和选择权,金融消费者将变得“更加智慧”——人们可以自主选择金融服务的时间和渠道,随时、随地、随需地获取并定制金融服务,让传统的金融需求与行为深深地融入到个人的移动化生活场景中。
3.金融压抑:
中国有着庞大的普惠金融基础,全国中低收入家庭占比超过90%,超过5500万户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面临着金融服务的不足;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金融长尾客户提供了可持续、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帮助其获得平等参与金融体系的权利。
4.政策包容:
决策层和监管层对创新业务表现出了足够的包容态度,是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前提。
六大成功经验助力互联网金融发展:
1.利用大数据丰富风险管控手段:
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征信体系尚不成熟,大量小微企业由于风险不透明导致融资难,超过4亿的个人消费者缺乏有效信用评级无法贷款。阿里小贷、拍拍贷等互联网平台正是运用了大数据技术,有效选择客户、识别风险、指导利率定价。未来,随着国内信用机制和数据环境的日趋成熟,银行完全可以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化风控模型,提升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选择客户、识别分享、知道利率定价。
2.满足长尾需求、实现普惠金融:
长期以来,银行为追求利润、规避风险,定位高价值客户,却忽视了对长尾金融需求的有效满足(中国有超过5500万小微企业融资难,家庭金融资产10万美金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占比超过90%)。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传统金融机构有能力低成本、高效地服务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探索差异化的“普惠金融”定位。例如:中国平安利用“陆金所平台”实现资金从东部向西部的流转;利用“橙e网”实现面向供应链小微企业的平台化金融运作。
3.从产品至上到客户至上:
余额宝之所以能够引发互联网理财风暴,除高收益率因素以外,关键在于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将互联网产品与金融产品设计相融合,创造出卓越的全新客户体验。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转变其传统的产品至上观念,向BAT(百度、阿里、腾讯)学习“开放、平等、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交互、创新产品/定价与服务,真正实现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型。
4.全渠道客户体验将成为常态: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兴起,让消费者可以按其所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模式获取7*24小时不间断的金融服务(如: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滴滴打车、AA付款);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社交技术支撑下传统网点也将变得“更加智慧”,其网点布局、运营模式、IT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银行全渠道客户体验将成为常态——社交网络、网上银行、营销网点、数字设备等资源将得到有效协同,实现创新的营销、无缝多渠道的销售、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客户期望。
5.引入跨界竞争,加速行业变革:
来自互联网、运营商、垂直行业的领先者们纷纷介入金融创新,利用自身在流量、数据、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扮演“跨界创新急先锋”的角色,对传统金融产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政策环境方面,中国政府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速利率市场化,推进混业经营。在此背景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背水一战,银行更应该积极拥抱互联网,加大创新举措,在激烈的行业变革中捕捉机会。
6.应对金融市场的政策变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日趋复杂,各细分领域的监管措施变得更加规范。银行在开展创新的同时,应该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趋势,捕捉监管变化带来的 “政策红利”,既要大胆创新、又要谨慎敏感。例如:美国Lending Club正是积极应对政策监管变化,修正业务模式以提高公信力并影响制度完善,跃居美国P2P市场的领先地位,实现后来者居上。
三大战略迎接互联网金融趋势:
1.“迎”
为更好的应对来自互联网的跨界竞争挑战,不同梯队银行都应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和社交等新技术开展业务模式和运营管理创新,打造更为“智慧的银行”业务能力。这意味着银行在三个方面强化数字化核心竞争力,即:
1)创新的客户交互能力,如:社交化获客与营销、智能化服务、下一代网银、认知计算与移动应用等;
2)实时精准的风险控制,如:个性化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数据化风控、防欺诈、舆情监控等;
3)灵活高效的运营模式,如:大数据带动的管理决策提升、核心银行改造(后台系统SOA化使之适应前端灵活性)、移动化办公等。打造智慧银行的关键成功要素包括:前瞻性的科学洞察、技术与业务的紧密融合、借鉴领先企业创新实践、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等。
2.“战”
对于一些资金充足、创新能力卓越的商业银行,有能力更加激进、主动地拥抱互联网浪潮,大胆开展金融新业态的业务模式创新,如在P2P、供应链金融平台、互联网理财、移动支付与生活场景、电子商务等领域不断加强业务渗透,获取平台经济效益,扩大业务经营版图。发展互联网新业务的关键成功要素包括:高层的决心与推动、鼓励试错的企业文化、强化的互联网基因与组织能力,充足的资金保障。
3.“合”
随着金融产业链的日趋复杂化,金融机构必须转变其传统封闭的经营理念,加强与外部伙伴之间的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共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银行可以利用在金融产品与风控方面的优势,通过战略联盟、股权合作等方式,加大与互联网平台、地方政府、垂直领先企业、电商运营商等相关方的合作深度,获取数据、客户、基础设施、行业经验等资源共谋发展。合作的关键成功要素包括: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创造机遇、把握市场的能力,以及对本地化资源的影响力。
四方面塑造金融机构数字化竞争能力:
1.获取更广泛大数据资源,并利用其加强在客户洞察、精准营销、智能化服务、产品与风控方面的创新。
2.发挥社交网络与移动互联在获客、营销、交易、服务方面的作用。
3.推动网点转型,加强网点与数字化渠道的线上线下协同(O2O),打造全渠道的用户体验。
4.探索发展平台经济新模式,打造平台生态圈,加强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