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亮剑互联网金融应以数据为本
来源:《新金融世界》杂志
移动支付代替传统支付、人人贷代替传统存贷款、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大趋势。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刚刚拉开帷幕,银行互联网化将带来新一轮同业竞争。
超高的人气促使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必须迎合互联网用户需要,快速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渠道,提供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
如今热得烫手的互联网金融不仅代表了现代金融的新生态,具有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等特点,还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
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商业银行多项传统金融业务正在走向覆灭边缘。如同当年的电信业一样,数据业务超越了原本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后,电信业被彻底改变了。与此类似,对于目前拥有111万亿元资产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数据业务全面超越金融业务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路径上来看,移动支付代替传统支付、人人贷代替传统存贷款、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大趋势,而且前两个趋势正沿着数据挖掘的线路图迅速瓜分银行的传统业务。而传统业务发展虽然有大数据的支撑,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分析判断,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的主角地位正逐渐被第三方替代。
目前,虽然第三方公司在互联网支付方面暂时领先银行,但是并不意味着银行只能被动地应付等待,应对互联网金融,银行不能只空喊口号,而是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抓起,特别是要抓好数据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其优势在于客户和数据。在阿里等电商平台快速崛起并掌握数据流的情况下,电商平台通过绑定资金流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威胁。相比电商,银行虽然在传统网点上运营经验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网点的物理局限性,更需要类似电商等虚拟式服务平台来维系好自身的客户和数据,此类虚拟式服务平台由于有着庞大的网络客户资源,使得银行在转化客户上更加有效,由于不设物理网点,不发行实体银行卡,所有业务操作都通过互联网来办理,便捷的支付和信息查询功能,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同时培养了互联网上客户的忠诚度。
此外,银行还需加快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将海量的交易数据转化为金融商机。在开放式平台建设上,已有银行走在前列。如光大银行推出的业内首款真人命名的APP“瑶瑶缴费”,服务范围广泛,涵盖了水、电、燃气、加油卡、手机充值、有线电视、通信费等共8大类,约300余项缴费充值业务,基本上全面覆盖了老百姓日常缴费所需。
在结算、信贷等业务上,与第三方公司相比,银行有着天然的优势,银行可以从此类优势业务中找到切入点,并借鉴阿里巴巴的经验,利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根据小企业积累的信用及行为数据。开发出基于数据挖掘的信贷产品,如POS快贷,汽车金融小微信用贷,网商信用贷等。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多层次贷前、贷中和贷后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以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建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供应链融资平台,通过云平台,盘活自身已经积累的数据,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聚类分析,广泛采集目标企业的行业数据,以及目标客户的经营数据,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与第三方机构共同开发大数据平台,建立中小微企业信贷系统,集中实现客户的信用评级、授信评估和风险管理,以形成对营销、审核、审批、放款及贷后业务进行有效的支持。
总的来说,大数据给传统银行业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认识不足、行动迟缓的银行未来将面临越来越窘迫的竞争格局,而对于强化大数据管理支撑的银行来说,在把握银行业务主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后,接触客户的渠道能力将显著增强,其信用风险管理等能力将持续受益于大数据技术,从而帮助其深挖互联网金融、中小微贷款和消费信贷这些蓝海业务。
目前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刚刚拉开帷幕,银行互联网化将带来新一轮同业竞争,客户将不再满足“水泥+鼠标”的传统银行服务,移动平台“拇指”化将成为金融产品与服务标准。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分析,银行将有效提升自身的风险定价能力,在努力培育“潜力点”和“创新点”的过程中,加快业务和管理向精细化转型,并有效监控利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