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改革 期待有所作为
来源:半月谈
在全球银行业价值“从西半球向东半球”大转移的环境下,虽然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绩增速较去年底有所下滑,各大银行仍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我国银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外银行主要依靠中间业务盈利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仍然非常粗放。而无论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相比,还是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依然很低,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国际化方向的新思考。
上半年银行业绩增速开始放缓
截至22日,已有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等5家上市银行披露了中期业绩,比较而言,尽管上半年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提高的有3家,但5家银行业绩增速出现了分化。
查阅半年报显示,招商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较一季度回落6.48个百分点至25.68%;兴业银行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速也开始高位回落,由58.74%降至39.81%,下滑18.9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增速提高最快的华夏银行,上半年业绩增速仅比一季度高出4.68个百分点。
若再将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速与去年底相比,下滑的幅度则更为明显。除兴业银行外,另4家银行净利润增幅下滑9到21个百分点。
还剩下不到10天时间,剩下11家上市银行也将陆续公布“期中成绩”,届时16家上市银行的整体盈利情况也将浮出水面。据日前银监会公布的数据称,预计上市银行上半年利润增速为18%,申银万国给出的预测则为17%。这意味着,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将较一季度20%的增速下调2~3个百分点。
据银监会近日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称,上半年,银行净息差为 2.7%,环比一季度回落0.1 个百分点,而且,在降息和重定价的影响下,下半年净息差将稳步回落。
目前,包括16家上市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仍为赚取存贷款利差,净息差仍是考察银行盈利水平的“晴雨表”。
整理半年报发现,平安银行上半年净息差则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至2.42%,净利差为2.22%,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招商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为2.96%和3.11%,较今年第一季度分别下降了9和10个基点。环比一季度出现下滑的还有浦发银行,该行上半年净息差为2.64%,不过环比来看,二季度该行的净息差下降了16个BP左右。
6月7日,央行宣布降息并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随着央行于7月份再次宣布降息,利率市场化趋势进一步明确。(上海证券报/记者 朱文彬)
银行业改革该有所作为
与国外银行主要依靠中间业务盈利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仍然非常粗放。从技术、服务乃至性价比的角度来考量,银行业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在去年我国制造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本该与实体经济唇齿相依的银行业却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其吸金能力甚至远超石油、烟草等暴利行业,实在令外人匪夷所思。那么,我们的银行暴利来自哪里呢?
首先是透支民生发展成果。存贷款利差是银行经营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中,“非利息收入占比19.3%”,换言之,“破万亿”的利润八成以上来自利息差。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11年我国CPI涨幅为5.4%,而目前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5%,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也只有3.5%,储户实际存款为负利率。也就是说,百姓的“割肉”成就了银行暴利的“大头”。
其次是透支经济复苏潜力。放眼银行业,近年来已成气候的“以贷转存”、“存贷挂钩”,也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而银行坐收暴利添加了注脚。银行不规范的放贷行为结果有二:一是民间借贷规模不断扩张,金融风险逐渐放大;二是实体企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利于营商环境。
下面这组数字已成了通识:2003年左右,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现在却“增肥”成3000多种“胖”了10倍。
2003年以来的银行业改革确实推动了商业银行的高速发展,然而,在信贷额度有限、信贷需求无限的当下,议价能力仍垄断在商业银行手中。因此,只有降低准入门槛、打破数家银行联手做大的格局,成本与服务才有优化升级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千呼万唤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有所作为,但如何以市场化的利率平衡各方利益,将巨大盈利反哺社会,还是亟待思考的大命题。(国际金融报/邓海建)
面临国际化方向新思考
此外,在当前全球银行业价值“从西半球向东半球”大转移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国际化方向的新思考。
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2012年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到2011年,新兴市场银行占全球总市值比例从不到30%增长到将近36%。同时,与欧美等国银行的负增长相比,大多数新兴国家的股东总回报水平也实现了正向突破。此外,大多数经济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股价与账面价值比很高,远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新兴市场成为2011年最具盈利能力的银行地域之一,其中,中国银行业以平均税后净资产收益率22%的水平位居第三。
资料显示,到2011年末,中国五大银行共设立海外一级经营性机构122家,收购或参股海外银行12家,由海外资产占比代表的国际化水平升至8%左右。但是,无论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相比,还是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依然很低。
记者了解到,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和收入的平均占比不到6%,即便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行,这一比例也不过22%,而欧美成熟同业的平均水平在35%以上。在金融全球化方面,银行业国际化步伐才刚刚开始。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表示:“今天,中国的个别银行在资产规模方面已名列世界前茅,比如工商银行已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等,但这是在中国金融尚未完全开放体制下的一种现象,严格说,仍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境况。银行国际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大陆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国内银行应该抓住中国银行市场仍在快速成长的契机,夯实国内业务基础,建立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化并非是所有银行在当前时点的必选项。”波士顿咨询公司北京办公室董事经理何大勇说。
而对于那些有能力并希望寻求国际化发展的国内银行而言,现阶段的国际金融市场也提供了较好的契机。金融危机后,成熟市场的金融机构纷纷进行归核化调整,收缩阵线,剥离非核心业务。同时,目前全球银行业的较低估值增强了潜在目标的投资价值。何大勇说:“并购目前需要审慎选择,需要充分考虑业务的协同效应和战略意义。”
另外,新兴市场银行业正在展示着超越发达国家的盈利表现。何大勇建议,国内银行可以有选择性地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业务拓展,综合考虑市场本身吸引力及中国相互依存度,尤其是要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求,逐步构建海内外一体化的客户服务体系。(金融时报/见习记者 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