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互联网金融应用实证研究
来源:《中国金融电脑》杂志
笔者以南通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为研究对象,针对农村金融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变革,互联网金融服务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经营等系列问题,对南通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及其金融需求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江苏南通是直接受益于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的江海福地,下辖5个县均为全国百强县。近期笔者以南通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为研究对象,针对农村金融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变革,互联网金融服务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经营等系列问题,对南通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及其金融需求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推进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准三线城市的南通,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区域交通条件稳步改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园区经济飞速拓展的影响,南通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加之为顺应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要求,南通正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重点镇、特色镇和中心镇的创建工作。据《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统计,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排名中南通位列第35位,城镇化质量指数为0.578。
2013年,南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92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3l元,比2012年增长12.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39元,比2012年增长15.6%。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4.8平方米。由此看来,新型城镇化让南通农民变成市民,不仅是身份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农民的发展权、居住权和财产权等,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调研还发现,南通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动力较为强劲,对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与农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思路也较为契合,具有较高的复制推广价值。
目前南通农村地区网民比例已达到51.8%,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超过桌面互联网用户数。随着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和网络金融服务方式涌现,广大农户已开始使用银行卡、网银、手机银行等现代金融支付结算工具,现代金融服务开始深入到各个乡镇,农户的现代金融意识也不断提高,部分富裕农户已开始涉足简单的网贷投资活动,城乡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得到有效缓解。
总体来说,南通农村金融服务虽有结构性的改善,但金融服务资源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仍旧突出,与广大农民日趋增长的金融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金融资源的城乡差异正损害着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广大农村客户所享受的金融服务不仅受到诸多城乡地域条件的限制,而且众多村镇企业还面临着金融资源短缺,融资难、结算难等诸多问题。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基本还集中在“老三样”——存、贷、汇,无法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就融资而言,当前支农贷款的难题是农民缺少抵押品,且过于分散,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的难度大,对商业银行难以形成吸引力。由于社会征信体系的缺失,难以准确的甄别“三农”优质客户。
同时由于农村诚信宣传教育工作较滞后,社会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企业的守信意识较弱,而且对农户和企业的征信工作还未有效开展,尚未建立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相关的失信惩罚机制也未真正建立,缺乏对违约行为的制约措施,故目前农村中赖债、躲债现象还较为普遍,这些情况直接导致农村贷款的回收存在相当大的风险,严重挫伤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在支付结算方面,南通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资源仍显不足,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与使用水平总体偏低。据统计,现金交易在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中仍占95%以上。存折在农村的认知度远远高于银行卡。这极大影响了支付结算的效率,不利于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和消费的扩大。
对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金融服务的认知度不高,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基本上还是空白。由于金融资源的城乡差异损害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对于广大农户而言,大量的销售渠道被少数商贩所控制,他们种植的农产品,养殖的各种牲畜只能贱卖,大部分利润被这些商贩拿走,他们更希望自己能掌控主要的销售渠道。此外,农民还需要购买种子、化肥、农机等各种农资产品,还需要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等,目前还没有一家银行的电商平台能够很好地满足这类需求。
因此,为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亟需开展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构建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三、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推进金融创新的思路
1. 探索线上融资模式
针对农户贷款融资难的突出问题,需探索一条符合南通“三农”发展需要的线上融资模式,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尤其对于依托互联网开展业务经营的村镇企业而言,其经营数据与现金流将在网络上留痕,这是评价其信用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对当前广泛应用的信用评价方式的有效补充。
首先,银行可尝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线上供应链融资,以核心企业作担保,为上游种养户提供生产经营贷款,从而将自身的目标客户群体转化为全产业链。通过创新服务模式,重点打造农业供应链融资、小城镇六大系列、银政合作支农服务模式。
为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现代农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度,农业银行南通分行近期推出了“金农贷”产品,主要是针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对象发放,是一项以落实财政风险补偿基金担保的贷款业务。
其次,创新产品服务,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信用甄别功能。借鉴阿里贷款的在线融资模式,以客户的账户现金流、在线交易记录为依据,为客户提供信用贷款,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如借助线上融资中介机构,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P2P模式贷款服务。加强政策引导与规范,提高P2P贷款的管理服务水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让P2P贷款真正惠及农民增收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还需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做好区域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积极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案。
对于种植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开展农机具抵押、存货抵押、大额订单质押、涉农直补资金担保、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业务,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创新产品,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蔬菜大棚抵押、现金流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对于畜禽养殖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创新厂房抵押、畜禽产品抵押、水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对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对资信情况良好、资金周转量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放信用贷款。
2.构建新型农村支付结算网络
对于支付结算领域的创新,笔者认为要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就要摒弃以往铺设物理网点的老路,大量投放电子化机具,构建多层次的以电子服务渠道为核心的新型农村支付结算网络。一方面,包括转账电话在内的电子机具成本很低,可以高效率、大面积地进行规模投放。另一方面,在转账电话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卡媒介实现小额取现等功能,满足农民现金支付的结算习惯。同时依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去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将非现金支付资源向农村有效配置,以低成本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在广袤农村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可通过推广移动终端、POS、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业务,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多渠道、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农村粮食、蔬菜、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使用IC卡、电子汇划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探索依托超市、农资站等组建村组金融服务联系点,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进一步丰富村组的基础性金融服务种类,完善农村支付服务政策扶持体系。利用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挖掘以家庭农场、海洋捕捞、餐饮养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当地旅行社、旅游局合作,发行陆海统筹生态旅游IC联名卡,提供网上代收旅游费,景点刷卡免门票,购纪念品等特色优惠的金融服务。
移动银行要依托网络金融平台,加载银行自主研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线支付工具,通过将银行业务加载于手机终端或其附属设备上,为广大农民提供“刷手机”支付的服务体验。
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和终端操作系统实现对智能芯片的应用加载和业务受理,同时积极拓展二维码、电子优惠券等支付应用,打造融合线上和线下支付的“手机钱包”。依托客户端、短信、彩信、电子邮件平台,进行点对点、点对面移动营销推送,依托微博、移动圈子、微信平台进行多对多移动金融营销推送,让现代金融服务模式真正走进农户的日常生活。
3.拓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销售
从销售手段看,农产品的销路是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致富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需要。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产品走进大市场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通过银企合作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或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不仅可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还可以带动农产品的种植销售。
近年来,电子商务正在南通农村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多家银行已把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充分发挥第三方平台的作用,大力建设电商金融配套设施,发挥电商金融的引领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以用户思维、平台思维方式去探索“三农”金融服务的渠道变革,采用以下方式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B2B、B2C交易平台。
一是鼓励农村个体户在开放式电商平台上开店,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建网上销售渠道,主动拓宽产品销路。
目前,已有海安天成饲料、通州正大农药等33家涉农企业及村镇企业与农业银行合作,借助农业银行自主研发的大型金融电商服务系统——e商管家平台,实现了定制化全流程的供销管理、多渠道的支付结算和开放式的平台管理、系统管理、客户信息管理、资金管理、关联商户管理、交易订单管理。与此同时,发挥供应链金融优势,锁定上下关联企业户200多户,2013年实现资金流近5亿元,进一步密切了农业银行与南通当地农村企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银企互惠双赢。
二是用大数据思维方式探索“三农”产业链大数据模型的建立,集聚沿江、沿海养殖大数据,培育新商业模式。通过与各领域领先企业合作,拓展服务边界与营销模式,以“开放”为理念,构建移动金融生态圈,全方位满足农户基于移动终端的各类增值金融服务需求。主要是通过智慧“三农”金融服务试点,以手机、无线自助终端为载体,打造农村地区的指尖银行、口袋银行、空中支付平台、金融物联网平台,进而对移动金融服务入驻乡镇进行有益尝试。发挥县域支行先行先试作用,创新“三农”特色产品,重点打造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系列产品箱,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金融微生活手机支付等三农信息化平台的推广。
三是充分利用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特殊优势,创新完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产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提供“一对一服务”,如通过重点支持如皋花木大市场IC卡非接支付、海安生态养殖业的电商平台、海门叠石桥家纺市场。P2P模式贷款服务、通州家庭农场供应链金融服务、启东天汾电动工具市场移动支付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三农”互联网金融在南通农村地区的应用。
四、以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推进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南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十年来已累计投资400多亿元用于村镇建设,村镇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村村通了公路,供电、供水、电话、有线电视也都进村入户。良好的城镇基础设施,为城镇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加速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而加速,村镇工业也日趋形成规模,如海门的家用绣品、如东的中天光缆、启东的电动工具、通州的高低压开关柜等,这些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产品,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南通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变化。
农业银行南通分行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未来三年内,将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心村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领域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相关措施如下:
一是以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方式积极参与全市棚户区改造、家庭农场建设等城镇化建设项目,根据市政府2013~2017棚户区改造工程一期计划,农业银行南通分行对目前具备提款条件的通州区307地块1个拆迁项目和崇川区学田东苑(龙吟雅苑)、昆仑空调(福景苑)、港闸区丽泰花园、港闸区永怡家园、城东小镇C村(万顷良田C区)5个安置房建设项目将提供贷款17亿元。
通过打造“六大系列”小城镇服务特色,积极推进“一县一城镇/港区”、“一县一园区/集群”、“一县一房产/土储”、“一县一市场/商超”、“一县一龙头”、“一县一学校/医院”的“六个一”主题营销,不断创新城镇化服务模式。
二是以城镇化建设主体和项目为平台,以互联网金融为载体,重点打造新型城镇化资金链、农业农村产业链、农村商品流通贸易链、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信息链四大服务模式和新农村建设、流通市场、产业园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特色资源、学校医院旅游、惠农通八大服务模板,通过“城镇化+财政资金+房地产+住房按揭”、“园区+企业”、“公司+农户”、“市场+商户”、“信贷+保险”等形式,连接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类企业和个人,实现客户价值链延伸、业务集约化经营、服务低成本覆盖。
三是围绕城乡产业升级转移和双向流动,加强城市与“三农”板块联动,在客户、产品、信息等资源上建立实时共享与无缝对接机制,加快互联网、移动金融服务向县域推广,为龙头客户提供“链”式服务,为县域客户向外发展提供外汇、并购、投行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总的来说,农业银行南通分行将通过推进六大创新业务体系建设,加强信贷、投行产品推广和功能创新,重点打造土地开发、园区开发、建筑业、流通市场、旅游开发、学校医院、海域使用权和林权抵押、银医通、银财通、“新三资”平台等拳头产品,研发了“金农贷”等涉农信贷产品。同时加强行司联动,通过创新资金池、债务融资、银团贷款、信托理财、资产支持票据等多元化方式支持南通的城镇化建设。
(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2014CNT0015,课题组长:潘镭;成员:王勇、黄振、黄继红、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