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615-8698
林果

支付:互联网金融的基石

2013年09月25日 TAG: 本站

支付:互联网金融的基石


来源:中国企业家

互联网金融要颠覆金融业,是要形成支付+账户/用户+大数据+风控和产品这样一个生态圈。而支付是这个生态圈的基础设施,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石。


当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大佬们再也坐不住纷纷尝试进入互联网时,互联网金融已经遍地开花了。虽然,所谓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规模尚小,但其来势汹汹,四处出击,大有颠覆金融业之势。

互联网金融要颠覆金融业,是要形成支付+账户/用户+大数据+风控和产品这样一个生态圈。在这个共享、开放的生态圈,各个环节基本上都能在互联网的环境和技术下完成。这个生态圈的每个环节都是专业化的,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机会所在。而支付是这个生态圈的基础设施,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石。我们看好未来支付领域的发展机会。

支付脱媒是银行业最彻底的脱媒

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革命乃至颠覆。最近一次比较大的金融业的颠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在美国金融自由化潮流的背景下产生的,是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冲击。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金融通绕过银行这个中间媒介体系,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脱媒,银行业的资产和负债(存贷)双向脱媒。

而这一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导致银行业更彻底的脱媒。不仅资产负债(存贷)业务脱媒,连支付(汇)业务也脱媒了。银行存贷汇业务全面脱媒。

全球金融业发展至今,不管如何变化,银行业始终稳居金融行业的中心。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银行具备其他金融机构所没有的支付功能。所以银行账户非常重要,任何经济交易活动(包括其他金融服务)基本都需通过银行账户,客户就自然集中在银行。所谓得账户者得天下,这个账户应该是具有支付功能的账户。

我们知道,支付是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支付脱媒对银行而言是其至今以来面临的最大冲击,因为支付脱离银行而存在,让非金融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了可能。互联网平台的用户优势和高效共享的特性,将会冲击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的革命前提是互联网支付的创新。

支付创新仍是互联网金融最为关注的焦点

正是由于支付在经济社会资金流的重要地位,所以吸引了不少企业进入到支付领域。虽然目前这个领域竞争比较激烈,但其创新仍是互联网金融最为关注的焦点。

今年6月底,硅谷史上最高种子轮融资诞生。一家名为Clinkle的初创公司在创始人首次创业、产品尚未发布的情况下,获得2500万美元种子期资金,这是硅谷所有初创公司中在种子轮融资中获得的数额最大的一笔投资。这是一家移动支付的初创公司。而此前,SquareStripe等创新支付公司融资也都以极高的估值获得投资者的追捧。

未来的机会之一:提供基础设施平台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发展前景,希望能建立自己的系统,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例如:一些大的电商平台,已经具备账户和大数据的基础优势,如果再建立支付能力并植入金融基因,就有能力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而现在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也在试图建立支付平台,让客户的账户具备支付功能,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甚至向混业经营的方向延伸。

支付平台搭建比较复杂,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日常运营要求很高,技术难度大,底层架构设计需要可扩展性强,能够适应复杂的金融业务场景。而这些并不是所有企业有能力来搭建的。未来专门提供支付这一基础设施平台搭建的服务商将充满市场机会。

未来的机会之二:跨境支付将呈现爆发性增长

中国是世界的制造基地和最大的消费国。201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约3.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而通过线上跨境交易的规模,据业内估计不超过200亿美元,占比极低。由于线上交易直接面对用户,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面临出口困境的中国企业未来将加快由传统外贸方式向线上转化。这对跨境支付而言就是非常大的一个机会。

目前大家用得最多的是国际信用卡、PayPal以及线下汇款,但对用户和商家而言,都有一定的不便。如果能打造一个安全、便捷、易用的支付平台,让用户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进行支付,将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商家的成功率。

跨境支付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以及不同的本地化支付方式,再加上面临国际欺诈等复杂情形下对风险控制的高要求,要做到安全、易用的跨境支付并不容易。

跨境支付不仅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有着巨大的政策意义。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跨境支付将促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深圳前海的试点和上海自贸区的政策突破,都瞄准了离岸人民币的业务。跨境支付将有力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本文链接:http://www.linguo.cn/product/html/26.html转载请注明!
扫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林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1027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