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615-8698
林果

互联网金融非天下无贼 难逃监管但不会管死

2014年08月27日 TAG: 本站

互联网金融非天下无贼 难逃监管但不会管死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互联网金融看起来很美,但不是天下无贼,最终将会落入监管渠道。”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如是说。分析指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因有效适应社会大度消费而得以长足发展,对传统金融体系具有颠覆性,但因其高风险性的特点加上互联网金融重要形式—P2P跑路现象频现,互联网金融最终难逃监管。


互联网金融长足发展 触动银行蛋糕颠覆传统金融


   随着互联网不断加速创新,其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互联网不断与传统产业融合从而促进产业升级。金融业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产业代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迎来的新的机遇。互联网融资、网络信贷、互联网基金等规模日益壮大,社会经济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提及互联网金融,就不得不谈余额宝。2013613日,余额宝使国民记住了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概念提出后短短两周,余额宝突破250万用户,交易突破66亿。半年后,余额宝规模达4000多亿,用户数突破六千一百万。邬贺铨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通过与天弘基金合作,支付宝转余额宝,年化收益率在7%左右,阿里开创了闪付的新方式,这就动了银行的蛋糕,使网民发现,资金理财还有更好的去处,虽然目前余额宝规模占银行存款规模还比较小,但银行担心,银行在余额宝方面的资金流失以及用户网络理财习惯的养成,会造成未来用户与存款的流失,于是银行开始转战互联网。”

  对于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模与态势,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的副司长聂林海表示:“我国互联网金融总体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就有250多家互联网企业获得资质许可。2013年获得许可的250多家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53.38亿笔,金额9.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1%48.6%。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参与人数众多,福布斯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投资60-600万元的用户达到1657万,其中41.7%参与了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不可完全替代传统金融 两者互相转换而融合


正如邬贺铨所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且规模日益扩大,逐步促使用户养成全新的理财习惯,对中国传统金融行业造成强烈的冲击。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表示:互联网金融通过采取客户创新模式、充分利用数据转化,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颠覆性作用。银行业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的依托,从一线人员到高层管理者,银行开始了优化和革新。

虽然,互联网应用对传统金融体系是有颠覆性的,但互联网并未覆盖所有企业,李晓枫指出,目前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公司多为中小型公司,绝大多数公司还并未利用互联网应用的特点如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交易流水数据、小额信贷等方式推动金融普惠发展。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正在进行相互融合,未来将会出现新的格局。

此外,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快捷的服务,金融产品定制、大数据金融管理等优势,其快速发展对现有的传统金融行业造成有力冲击,,邬贺铨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行业包括金融行业,均不同程度受到互联网发展的冲击。以进行实物买卖为例,互联网简化购物过程,消费者不需要进行线下体验就可完成交易。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了替代作用,对其造成有力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不可能取代银行,因为未来的资金结算流动还是要通过银行,它只是替代了人工与门市的部分,因此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处于转换与融合的过程,并且更多表现为融合。”


邬贺铨:互联网金融需监管但不会管死 未来发展看好


随着P2P、小微贷款等互联网金融形式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年来P2P平台跑路现象的不断出现,使民众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此,邬贺铨在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是现实社会的反应, 现实具有偷盗等,互联网金融也存在。互联网金融很美,但并不是天下无贼,因此网民提高警惕。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风险,它不像银行监管那么严格,存在信息泄露等现象,未来会互联网金融还是要落入到监管的渠道。

不过,邬贺铨解释道:“国家希望能够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但监管不等于管死,只是有些风险很大的部分需要纳入监管,如P2P,虽然模式很好,但是也跑路现象不断,由此,这部分需要加强控制,并非任何企业都可以做P2P。此外,P2P还需要技术支持,用技术来核实贷款方的平台资质,评估赔付能力,投入人力做好安全防范。此外,国家希望利用互联网金融促进利率市场化,带动银行业的改革。虽然互联网金融衍生出很多问题,但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势仍保持看好。

本文链接:http://www.linguo.cn/product/html/26.html转载请注明!
扫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林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1027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