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615-8698
林果

重庆银行:“虚拟银行”践行之路

2013年06月25日 TAG: 本站

重庆银行:“虚拟银行”践行之路


来源:金融电子化

 

近年来,重庆农商行电子化建设稳步推进,电子银行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客户规模快速增长,支农惠农业务突出,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


虚拟银行是指主要通过互联网、通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向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其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包括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POS和自助银行等载体。不同于传统实体银行,虚拟银行的金融活动存在于电子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银行已在全球现代商业银行运营中获得广泛应用,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区域性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服务加速转移的过程中,虚拟银行的助推作用更加显著。

重庆农商行秉承客户至上的理念,以价值创造为中心,以产品创新为重点,以服务客户为宗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规范化、特色化、全方位的电子银行服务,不断探索特色化的虚拟银行之路

一、重庆农商行电子银行发展概况

近年来,重庆农商行电子化建设稳步推进,电子银行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客户规模快速增长,支农惠农业务突出,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

1.   立体化虚拟银行平台建成,功能不断丰富

2009年启动网上银行系统建设以来,重庆农商行已先后建成并推出了企业网银、银企直联、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电子商务等电子渠道业务,打通了超级网银、同城支付、网关支付、第三方支付在内的多种支付结算渠道,加之短信银行、电话银行和ATMPOS、便民服务终端等自助设备,已基本完成了立体化虚拟银行平台的搭建,并且在各个服务平台基础上,结合客户实际需求,加强产品开发创新,持续优化业务功能,目前实现的业务功能主要包括转账、缴费、理财、基金、彩票、代收付、集团资金管理、网上支付、近场支付等。

2.   客户规模和交易量攀升,支农惠农成绩斐然

随着服务渠道和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重庆农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猛。截至2012年末,电子银行有效签约用户达80余万户,比年初增长300%;累计交易笔数达1200余万笔,是去年同期的8倍;累计交易金额3500余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

作为金融机构普惠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实践和尝试,重庆农商行创新电子银行产品,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支农服务水平,将虚拟银行变成农民实实在在的随身柜台。电子银行产品在重庆区县地区得到了空前发展,受到个体工商户、种养殖户和广大农户的广泛欢迎,重庆区县地区的有效签约用户和交易金额占全行的80%以上,大大减少了区县地区的现金流通。

3.   品牌建设显成效,市场影响力趋增

通过加大电子银行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上门服务等业务推广活动,通过内部员工培训、参与同业交流等形式,重庆农商行大力对外宣传推介电子银行产品,不断提高电子银行品牌知名度。历年来,获得中国银监会等主办单位的多个奖项,详见表。


二、主要业务发展措施

1.转变观念、理顺机制,构筑业务发展合力

重庆农商行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专门成立IT战略委员会指导电子银行重要事项的决策,并在电子银行费用投入、收费减免方面提供保障支持,特别是主动将柜面业务分流到电子银行渠道,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性占比,提升全行经营层次及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加强绩效考核、发挥考核杠杆的激励促进作用,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发挥客户经理的营销推介作用,构筑起强大的业务发展合力,助推电子银行业务跨越式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重庆农商行相关业务指标位居重庆同业前列,各项业务均呈加速发展态势,呈现四升四降,即高端客户、产品销售量、员工收入、综合效益上升,柜面客户总量、业务总量、员工劳动强度、内控风险下降。

2.以创新为重点,提升业务功能及服务管理质量
(1)加强产品和业务功能创新

在电子银行平台建设过程中,重庆农商行始终将产品和业务创新作为重点,以创新支撑金融普惠发展。

在产品模式上,既建成了手机兼容性高、操作简便的基于短信通信方式的手机银行,又建成了基于Web架构的符合银联近场支付标准的手机银行。同时,加大跨行业整合,将缴费、网上购物账单支付、电子钱包等日常生活应用整合到电子银行业务功能中;部署接入了人行大小额、超级网银、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多个渠道,支持客户进行简便的大小额转账操作,到账更及时。此外,重庆农商行与璧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电子招投标平台的合作模式,是重庆市乃至全国公共资源招标领域的重大革新,实现了从项目招标申请至项目交易结束的全过程电子化业务管理,大幅降低了人力等资源消耗。

在业务功能上,创新开发手机对对碰功能,手机对碰即能完成转账,通过空中圈存可随时随地完成充值。中国银联在重庆优先提供支持NFC手机近距离无线通讯的直连POS改造,重庆主城和各区县的大型商场和活跃商圈均可刷手机购物。同时,针对智能手机的普及趋势,我行及时发现贴膜卡在智能手机上的安全空白,在全国同业中率先推出防范键盘钩子的解决方案,全方位提升了手机银行的安全性能。

为了助推三农发展,开创更多富农惠农的服务渠道。重庆农商行后期将借助电子银行平台推出农贷自助申请、网上商城销售农产品等功能,帮助农民快速致富。同时,加快改造移动金融NFC近场支付功能,实现智能电表项目进村到户;搭建购买火车票、船票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全方位立体交通支付平台;与医疗等更多第三方合作,推出便民、惠民新举措。

 (2)加强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

一是通过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现场向广大客户宣传推介电子银行业务,演示、讲解业务操作,答疑解惑、消除疑虑。二是制订管理制度,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村()民等目标客户群提供上门服务,提升业务推广效果。三是是通过与企业网银等多个电子渠道的协同整合,为农户+基地农户+基地+集团等生产模式提供畅通的资金渠道,为客户提供广泛的增值服务。

 (3)实现差异化发展、助推普惠金融

我行高度重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根植地方、服务大众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诉求,电子银行系列产品自建设之初即被赋予了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强服务范围覆盖、助推金融普惠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电子银行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行一直不断摸索、提炼社会各阶层对电子银行产品的需求,并以客户需求差异为基础,探索、设计、规划个性化的产品组合和服务方案,使银行服务不仅能随时、随地,更能随心、随意,逐步成为客户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例如,针对大众人群推出江渝手机银行卡,面向高端人群打造江渝手机金融产品,并对客户付出的介质成本进行返利(在一定时期内,全免交易手续费和服务费),着力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随着特色银行建设历程的推进,我行还将陆续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推出企业版手机银行平台、客户端版手机银行、WAP版手机银行等一系列产品,争当客户理财、消费信贷和三农金融服务的特色银行。

 (4)联动加强市场推广,提升服务水平

在搭建电子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我行持续加强产品市场推广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加大电子银行品牌宣传力度,分阶段在报媒、电台、站台、核心商圈等渠道投放宣传广告,为品牌营销搭建平台。二是倾力网点转型建设,积极开展网点客户经理培训和内训师培训IC三是精细化客户群体营销,针对不同客群发送短信,推介电子渠道新业务、新品种。四是参加手机金融高峰论坛移动银行安全研讨会等同业交流活动,对外宣传电子银行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的同时,重庆农商行多管齐下,重视落实执行,持续提升业务服务水平。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狠抓流程优化,贴近客户需求。通过挖掘客户需求,深刻思考市场变化趋势,从商业模式、产品功能、客户体验、运营流程等各方面落实创新机制。二是狠抓管理指导,促进业务发展。通过业务发展月报、信息交流等方式将业务发展热点问题、管理要求等通报各级管理部门,帮助全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全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规划。三是狠抓多级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建立了包含网点、支行、客户服务中心、总行在内的多级服务体系,通过加强日常技术指导等方式,强化业务经验总结和分享工作,不断提高全行在客户操作、内部管理、营销推广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5)控风险,保安全

作为银行业的新兴金融产品支撑平台,电子银行业务平台在技术、标准、操作、政策等多方面存在风险。重庆农商行高度重视风险点识别和控制工作,确保电子银行业务健康、持续发展。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制订各项电子银行业务制度办法,确保业务运营有章可循。二是树立风险文化,全面强化风险管理。通过制定案件防控工作计划,提出电子银行案防工作要点;通过参与条线案防滚动排查,组织对全行案防情况进行现场抽查;通过对风险提示、风险情报的比对和分析,及时将风险提示反馈、转发全行。历年来,我行持续将业务和风险管理贯穿于系统建设、产品开发和日常管理全过程,电子银行业务实现零风险事故

三、着眼未来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技术不断渗透,县域和农村电子金融服务快速兴起,电子渠道用户与日俱增,客户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同时,基于无纸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低碳发展优势,围绕电子银行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加快转型步伐,有效促进了全行战略的实现。

未来几年,重庆农商行将以建设重庆最有竞争力的电子银行品牌为目标,着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卓越现代金融服务,走出一条以产品创新力、渠道覆盖力、功能渗透力、客户服务力、市场影响力、业务增长力和安全信任力为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化虚拟银行之路

本文链接:http://www.linguo.cn/product/html/26.html转载请注明!
扫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林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1027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