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模式的创新
来源:人民邮电报
中国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储蓄。2013年我国居民储蓄率超过50%,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们将积攒下来的钱存入银行,银行通过为资信好的大客户贷款,从而赚取大量利润。在银行的交易结构中,银行扮演着平台中介的角色。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交易成本高,如用户到银行有出行成本,排队的时间成本;用户还不得不接受较低的利息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等。而且传统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中的80%以上是给信誉好、有实力的大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当前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隐痛。
正是因为传统银行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户,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较2012年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户,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74.5%提升至81%。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资源开放化、成本集约化、选择市场化、渠道互联网化、运营高效化、用户行为价值化等优点,能满足广大普通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互联网金融的演化过程实质上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过程。互联网金融服务未脱离存、贷、汇、投资理财等金融功能,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同时,互联网金融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宽了金融服务的渠道、丰富了金融服务的模式。凭借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企业介入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融资、理财领域,实现了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随着各种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用户生活的互联网化以及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国内金融环境的改变,传统商业银行凭借“水泥+鼠标”的经营思路和网上银行先发优势打造的互联网金融王国尽管在业务、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和产品差异化逐渐丧失,传统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创新革命”势在必行。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在于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的平台模式的创新。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各种模式推陈出新,我国P2P信贷、网络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金融机构线上平台、微信红包等应运而生,已快速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业态。自从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之后,其发展之快令整个金融界感到震惊。目前,国内P2P网络平台的发展也大大超过美国,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P2P网络平台企业达到1000多家,巨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需求推动着金融模式不断创新。随着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大数据金融服务模式的快速铺开以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如百度的百发产品上线、腾讯理财通金融产品的问世以及互联网保险企业——众安保险的开业……这些都让他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台阶上,正如数十年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样,这一充满无限可能的时期也将转瞬即逝。模式的创新和风险的防控,无疑是现阶段面临的两个巨大问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将决定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