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大数据带来前所未有的经营方式变革。商业银行成功的关键包括平台、数据及风险管理。只有那些愿意打破旧有规章、牺牲短期利益、融合互联网发展的银行能战胜这些挑战。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全行业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连续9个季度上升。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则连续10个季度上升至6461亿元。
日前,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统一授信、管理同业业务,并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
除了不良资产持续反弹、同业治理趋严,进入2014年以来,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苛,从银行一季报的情况来看,利润增速进一步放缓、互联网金融冲击所带来的影响正逐渐显现……
近日,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李一在《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仍在安全可控范围内,但必须引起重视。中国银行业高利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银行必须去寻找自己的优势。
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并不会破坏传统的银行业系统,反而会推动其转型并令金融业生态系统更趋多元化。互联网对金融其他版块的影响还不确定,但对零售金融的冲击是首当其冲的。
互联网金融是“危”还是“机”
日报:您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冲击?
李一: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最大影响可能来自于:1,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因为它们正改变着利润模式;2,货币市场基金,它吸引存款大量流出传统商业银行。长期看, 我们认为只有注重互联网发展的商业银行才能经受住挑战。
互联网金融出现的各种“宝”,对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有很大的冲击。尽管会受到传统管理惯性的制约,但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传统银行仍具备了一定的改革优势。
商业银行有大量的金融从业经验,比如更长的运营历史记录、更强的资金、成熟的监管和风险管理框架。有的业务或产品可能会被改革,有的可能会借力互联网以另一种呈现方式出现。
但是,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会破坏传统的银行业系统,而会推动其转型并令金融业生态系统更趋多元化。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推动因素有二:一是消费增长及个人体验;二是来自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革命。
首当其冲的是零售金融,互联网对金融其他版块的影响还不确定。但至少,这种贴近客户、个性化服务的思想将会极大地促进传统金融模式的改进,而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会加快进行创新及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进程。
大数据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经营方式变革。商业银行成功的关键包括平台、数据及风险管理。只有那些愿意打破旧有规章、牺牲短期利益、融合互联网发展的银行能战胜这些挑战。
银行转型需寻找差异化优势
日报:上市银行一季报刚刚披露,银行业利润增速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脱媒的加剧等带来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应如何转型?
李一:中国银行业高利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银行必须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同质化是不行的。为了贴近市场,国外有不少把一家大银行拆分成七八家小银行进而服务细分区域的先例。
从监管角度看,我们对银行有统一的要求,但从战略上看,目前中国银行的同质化严重,甚至连部门设置都一样。由于资本金和监管行为的要求,很多银行放弃了一些业务。有些小银行正在逐渐消失,而大银行则重点发展自己擅长的领域。
日报:目前中国对于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监管,但事实上不少银行已经拥有多牌照开始混业经营,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李一:目前的中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分三种,一是由国企沿袭下来的,如招商局、中信集团;二是以股份企业起家,后来逐渐成长为多牌照平台,如平安集团;三是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混业经营,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我觉得混业经营会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理论上如果某几项业务做得好,可以带动其他业务的发展,但这只是一个理想中的完美世界。在实际操作中,各项业务高度发展后,往往会逐渐分开。
日报:银行业转型的大背景是中国在不断推进金融改革,您如何理解金融改革?
李一:理解金融改革有三个重点:一是抓住资本市场的规律和灵魂,任何一个行业、体系都有一个自身的规律。比如金融危机中,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使金融失去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导致另外的状况。
二是紧密结合市场经济,资本市场要发挥自我调节的功能。
三是要有敢于创新的思维,在金融危机后,资本市场的周期、监管、资本要求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给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活性支持。中国金融机构要贴近中国的资本市场,结合国际资本市场,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